然而,業界亦有聲音指出,如今5G尚且沒有殺手級應用出現,5G生態仍在有序推進之中,研究6G為時尚早。究竟該如何定義6G,6G相較于4G與5G究竟能帶來怎樣的顛覆?本次的【對話首席系列】欄目,邀請到特斯聯物聯網首席科學家楊旸博士,一起聊了聊6G話題。在他看來,6G有望促進空、天、地、海的全覆蓋,為智慧城市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楊旸指出,6G亦將推進人工智能、通信感知融合等技術的研究,催生更廣泛的人機交互需求,加速一個人機共存社會的形成。


以下為對話全文:

Q1:對普通人來說,日常需求4G即可滿足,對5G的感知也不算鮮明,現在研究6G是否為時尚早?

楊:從技術參數的指標來講,5G的帶寬比4G的要增加很多,但因為手機屏幕有限,增加的速率并沒有直接體現在對用戶需求的滿足上,這是為什么很多用戶沒有感受到5G比4G有大提升的原因——或許在畫質上有一點點改善,但在手機上也不大能夠看得出來。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4G環境下,如果你誤點了一個視頻,還可以趕快停止播放,避免付費,但在5G的環境下,可能就已經下載完,需要付費了,速度快得有點出乎意料。

5G通訊在過去的三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終端的數量,基站的部署,和用戶的接受程度來看,發展得是非??斓?,甚至比同期的4G發展得要更好。每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都是有時間表的,這個時間表由國際電信聯盟來統一規劃。2023年是對6G的需求做出規范和討論的關鍵一年。真正6G技術的商業應用可能要等到將近十年以后,我們國家作為通信科技領域的領導者,必須在6G開始研究時就參與到討論當中,才能在后續的新技術研發方面不落于人后。

Q2:如何定義6G?能干什么?

楊:在移動通信界,現在有很多對6G的定義。比較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在對5G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描述后,把核心指標提升十倍。這是中外很多學者的看法,其實就是延續我們以往做通信的思路——不斷地把帶寬、通信的速率、端到端時延等性能指標以十倍的跨度來改善。這是一個比較簡單,且大家直接能夠感受到顯著差別的性能提升。

Q3:目前推進6G研究的挑戰有哪些?6G又將助推哪些新興技術的演進?

楊: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也是國際電信聯盟在2023年的6G工作重點,就是展開用戶對6G真正需求的廣泛討論,要做完整的6G需求和應用分析。我個人覺得,如果簡單地把6G理解為將5G的性能指標乘以10倍,并不能確保在未來實現豐厚的商業回報,因為性能的提升不一定帶來用戶體驗的全面提升。

在未來的6G環境下,我們更強調的是端到端一體化的用戶服務體驗,這要求我們必須把不同的學科方向和技術領域進行融合,因此所有人都有非常大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實踐機會。我認為目前發展最快的是將通信、計算、感知、存儲和控制等相關領域的技術進行跨界融合,更好地滿足千差萬別的用戶需求。在應用層,我們已經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無處不在的鏈接和通信服務相結合。

Q4:鄔賀銓院士曾經指出“快”并非6G的賣點,您認為6G將賦能哪些行業的發展?智慧城市又將在哪些方面受益于6G技術?

楊:很難有直接明確的答案,但是在5G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一些好的方法和經驗。比如我們原來對5G的規劃有三個場景,一是我們認為用戶會對通信帶寬和速率有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實際上人眼的分辨率有限,一個手機屏幕上的數據量提升,帶來的用戶體驗并不是線性增長的;另外,5G也規范了面向智能制造場景和面向大連接的物聯網場景。

現在隨著我們對5G在行業領域的應用推廣,業界進一步提出了5.5G的場景規劃——這是我們在走向6G之前,對新應用場景的進一步完善。5.5G,除了前面提到的5G三個應用場景之外,又提出三個新的應用場景。

第一是大帶寬實時的全息通信,這要同時滿足數據高速率和低時延的要求。第二是感知和通信的深度融合,這對于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等服務非常重要。第三是上行鏈路的視頻回傳,也就是從終端側向基站側傳輸大量的視頻數據,以前我們只想到用戶在下行鏈路的數據量會很大,但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部署在街道和樓宇當中,很多的視頻數據需要匯聚到云平臺上處理、分析。

用戶的需求和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會不斷迭代和演進。6G技術將為智慧城市和相關服務領域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比如說空、天、地、海的全覆蓋,把包括衛星、氣球、陸地、海洋上的基站設備都連接起來。另外,隨著感知、通信、計算技術的緊密融合,通過腦機接口等先進交互設備,6G可以更好地實現基于意圖的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機器人的高效溝通與交流,會帶來全新的服務需求和技術演進路線,就需要泛在、普惠的智能硬件和軟件來實現復雜數據的實時處理和智能分析。這樣,每個普通用戶才能驚喜感受到6G給我們未來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新變化、新應用、新體驗,比如沉浸式XR和全息通信。

Q5:特斯聯長期關注于智慧城市與通信科技的創新,入職近一年來,您對特斯聯和創始人艾總的印象如何?

楊:特斯聯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而且非常有戰斗力的創業團體,特斯聯給了我一個非常棒的創新實踐平臺,可以有效地把我的新想法和科研成果跟現實應用場景進行結合,實現技術轉化和成果落地。尤其是大量的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和海量的真實數據,能夠推動我們的新技術不斷沉淀、迭代、演進、優化,通過自主科技創新來創造顯著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我相信這是每個科技工作者的夢想和使命。

從艾總身上我也學到越來越多,特別是他的大局觀,以及他對金融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的敏銳觀察。整個特斯聯團隊,在艾總的帶領下,一方面受使命感驅動,希望研發和應用最新的科技和產品,定義未來智慧城市的基因和狀態,從而更好地為每一個人提供優質服務;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科技創新企業,我們也承受著現實的骨感和盈收的壓力。在過去一年里,我見證了以艾總為代表的所有特斯聯人的勇氣、擔當和堅韌,也非常榮幸地與公司同仁一起并肩作戰,加速研發新產品和新應用。

Q6:聊聊特斯聯的“連接觀”,針對6G特斯聯有哪些部署?

楊:首先,在智慧城市應用方面,我們需要不斷滿足各種客戶的服務要求,提供最先進、最可靠、可擴展的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特斯聯武漢和重慶的AI CITY中,大家可以看到業界目前最先進技術和應用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TacOS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賦能和支持下,特斯聯與生態合作伙伴研發和推出的各種創新技術、智能算法和多元化應用正在越來越多的樓宇、社區、園區、城市場景中隨時隨地為每個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智慧城市應用不光可以優政惠民,而且能夠為科技創新與創業提供廣闊沃土和支撐作用。因此,我們當前的新產品研發就是面向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的剛性需求展開的。

其次,在物聯網技術創新方面,特斯聯參與了科技部“多模態網絡與通信重點專項”的重要課題——6G移動通信安全內生及隱私保護技術。通過與國內最好的研發團隊開展產學研合作,我們在物聯網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方面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我們堅信這些最新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一旦轉化和應用到現在的技術框架和產品體系中,將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體驗和創造顯著的價值。

Q7:可否暢想下6G絕對發達時,人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楊:隨著6G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的發展,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虛擬和現實相交融的環境當中。這和元宇宙不太一樣,元宇宙強調的是一個完全虛擬的數字現實和新穎的個人體驗,但6G給我們帶來的將是一個虛實融合的真實生活和應用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會越來越多地和機器人共存,我們也會越來越多地依賴身邊的感知節點和智能終端為我們提供無處不在的優質服務。

對話首席 | 特斯聯楊旸(續):現實挑戰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

上一篇

特斯聯榮獲“2022年度中國電氣工業‘雙碳’解決方案Top10”

下一篇
亚洲在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无码_两个人的免费视频BD在线观看_18禁爆乳美女脱美女裸体网站_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_第1页